2月18日下午,《理解当代中国阅读与写作》课程第十六次集体备课在阳光校区崇志楼208教室举行。本次备课由课程团队负责人谭燕保教授主讲,刘方荣、杨雪、吴志杰、吴凤竹等团队教师共同参与。有别于传统会议式备课,本次集体备课特别选择在授课教室进行。将研讨与教学场景深度融合,有效提升了教学设计的实用性与创新性,为课程的优化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对此,谭燕保教授表示:“课堂是教学的第一现场,只有置身真实教学场景,才能更精准地设计课程内容与互动形式。”

在谈到课程理念时,谭燕保教授全面阐释了课程的核心宗旨——“对外讲好中国故事”。她强调,课程以“青年使命”“美丽中国”“高质量发展”等十大主题为框架,通过“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结合”的教学设计,引导学生从历史纵深与全球视野理解当代中国。例如,在“传播能力培养”模块中,李子柒就是一个典型成功案例。谭燕保教授鼓励学生以多模态、具象化表达重塑中国叙事;同时结合《理解当代中国》系列赛事,推动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向实践创新。
谭燕保教授在学习目标环节,深入探讨了“大历史观”的树立。谭燕保指出,通过“阅读原文+主题影视+国际视角”三位一体的学习路径,学生需在课堂中“看见历史中国、理解当代中国、展望未来中国”。谭燕保以“全过程人民民主”“和而不同”等单元为例,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跨学科文本与全球案例对比,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,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。本次集体备课中,谭燕保教授就教材使用、单元结构优化等与同学们进行了讲解与交流,如课程将进一步强化“青年使命”等主题的实践性作业设计,将整合新媒体资源,丰富“文明相处”“面向未来”等议题的跨文化教学案例。

谭燕保教授总结道:“课程建设需始终对标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以中国故事为载体,培养能沟通中外的传播者与建设者。” 作为我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标杆项目,《理解当代中国阅读与写作》课程持续探索“课程思政”与“新文科”建设的深度融合。本次集体备课以“课堂实地”为突破点,为提升教学实效性、创新育人模式、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提供了新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