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-- 学生天地 -- 正文

首页

HOME

    学生天地

    社会实践 | “绣韵荆楚”团队寻访昙华林汉绣艺社:指尖丝线传承千年匠心
    作者:admin时间:2025-09-05点击:

    9月2日,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“绣韵荆楚”社会实践团走进汉绣艺社,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学院派传承人沈昌慧面对面,在一针一线间触摸千年非遗的温度。

    踏入汉绣艺社,成员们便被满室精美绣品吸引。有以黄鹤楼为主题的绣作,亭台楼阁、仙鹤绿树,在丝线勾勒下栩栩如生,尽显江城风光;还有《双凤戏牡丹》,金色凤凰姿态灵动,牡丹娇艳欲滴,华贵又充满生机;更有汉绣版《星月夜》,用丝线复刻出梵高笔下的璀璨星空,中西艺术在此奇妙融合;《国色天香》里的牡丹,色彩艳丽,层次丰富,将“花中之王”的雍容华贵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    “汉绣讲究‘花无正果,热闹为先’,看这‘打籽绣’,针脚要匀,籽儿要圆,才能让图案立体饱满。”活动现场,沈老师手持绣绷,指尖银针翻飞,以一幅《牡丹图》为例,生动演示了汉绣核心针法。从“盘金绣”的华丽金线勾勒,到“虚实针”的灵动渐变,传承人边操作边讲解,将汉绣针法的技巧与背后的文化寓意娓娓道来,“每一种针法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,比如‘锁边绣’,既结实耐用,又能让绣品边缘更精致,过去常用在婚服、寿屏上。”

    演示结束后,体验环节正式开启。在传承人的指导下,实践团成员们拿起绣针、绷好绣布,从最简单的“平针绣”学起。穿线、起针、走线、收针,看似简单的动作,实际操作时却需要十足的耐心与细致。大家专注地盯着绣布,仔细模仿沈老师传授的技巧,就连绣布上小小的飞鸟图案,都力求针法精准。“原来一针一线都有讲究,稍微没注意,线就歪了。”一位成员感慨道。面对大家的困惑,传承人逐一上前纠正姿势,手把手教大家调整针脚密度,还不时分享汉绣在生活中的应用故事,让现场氛围既专注又热闹。

    “汉绣的传承,不仅要守住老手艺,更要让年轻人愿意学、喜欢学。”沈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昙华林汉绣艺社一直坚持通过体验活动等形式,让汉绣走出“博物馆”,走进大众生活。同时,她表示鼓励年轻人结合网络和AI技术进行设计与创作,利用电商平台将汉绣传播到海外。“外国人对中国传统元素的理解程度不一,不少人只觉得好看,却对内涵理解较浅。”她建议通过语言交流和图案寓意介绍,提升外国人对汉绣文化的认知。

    活动尾声,“绣韵荆楚”的实践团成员们在汉绣艺社门前合影留念,手中的旗帜与古色古香的艺社相映成趣。这场汉绣体验社会实践,不仅让大家亲身感受了非遗技艺的精妙,更在无形中搭建起了非遗传承与青年群体之间的桥梁。作为外国语学院的实践团成员,大家表示,会把在汉绣艺社的所见所学,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外语讲述给更多国际友人,从汉绣的历史渊源,到针法技艺,再到这些精美的绣品背后的文化故事,让大家能更直观、深入地认识汉绣,让千年汉绣在年轻的指尖传承中,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。

    分享: